我对当代工笔画关注不多,但有的作品却过目难忘,苏百钧的《清辉》①即是一例。
“工笔”与“写意”是个错位的对偶,万青力认为工笔应对率笔,写意应对写形。②
这种错位本来不很重要,正如“现实主义”“浪漫主义”作为流派概念已经约定俗成,大家沿而用之并无大碍,它并不否定其它流派中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精神;“抽象艺术”也是约定俗成的说法,其实谁都知道这种艺术也是有具体形象的。
但如果因为“工笔”与“写意”对称,工笔画创作就可以不理会写意画理中许多美学精髓,那就糟了。苏百钧主张“‘意’是工笔花鸟画的灵魂”,③说得好,这抓住了振兴工笔画的关键。在这点上,工笔与写意的基本画理一致。
一、立意
大而言之指艺术家独立的创作系统的确立,小而言之指一件作品个性化的格体风神的确立。石涛所谓“得一画之洪规”,④亦指立意。
立意需精神解放、解衣磅礴、放浪形骸、旷达恣肆,需摆脱“迫于事”而进入“散怀抱”⑤的状态。让个性、情思、才气、灵感无拘无束地倾泻,让想象力自由自在地驰骋,否则立意何以高远?
《清辉》立意独到之处在刚其所柔、柔其所刚;虚其所实、实其所虚。所绘三棱剑花属仙人掌科,叶硬厚且有棱脊,其性刚也,偏择白花开放之态以求其柔;此花素白薄命,意多哀婉,反以光华茂密之状求其刚健。花卉画,花为主而叶为衬,一般主实而衬虚。《清辉》则虚其花而实其叶,花在虚中见实,叶在实中见虚;工笔花卉画其风易柔,作品却以单纯大气的张力结构求其大势。难在一切都恰到好处、自然成文、不留凿痕。
二、胸臆
工笔画与写意画一样,它不是物象的照搬而是胸臆的表达。《清辉》把三棱剑花短暂的生命表现得圣洁而又辉煌,构成了一曲剑胆琴心、侠骨柔肠般的诗情,它既是作者人格理想的象征,又是作者精神气脉的抒发。
三、意象
对“物象”的精微描绘是工笔画的一大特色,但这“物象”并非物象本身。既然工笔画是胸臆的表达,物象必然要随表达的需要而发生变化,成为“不似而似”“似是而非”的意象,成为“外师造化、中得心源”的心象。工笔画的程式,就是物象转化为意象的第一座桥梁。但照抄程式和照抄物象性质并无两样,那种媚俗的、匠气的、标本式的、花布式的工笔画并非没有程式,而是没有出人意表的意象和对程式的活用。《清辉》中花的晕晖、叶的动势、形的错落、色的朦胧等等均是“忘形(物象)得意”之象。
写意画立意在胸,称为腹稿;工笔画的立象则需落实为每个细节都交待得具体入微的设计稿。工笔立象,或在不断调整中逐渐升华(渐悟),或在蓦然发现后小心收拾(顿悟)。《清辉》最初产生于画家扫墓时的一张速写,虽没有花,但三棱剑叶的组合与动势已经形成了作品的基础意象,是为顿悟。但作品的完成前后耗时一年多,正稿废了五张,那五张正稿也成了调整过程的设计稿,这又是渐悟。
四、意境
王昌龄曾提出“物境”、“情境”、“意境”的“三境”概念。一境“故得形似”,二境“深得其情”,三境“则得其真矣”⑥。由是观之,意是对情的提升、境是对景的提升、意境是对情景的提升。绘画中这种提升的入口处在空间境象,在主体对境象的纵向空间(平远、高远、深远)高度投入的精神体验,有空、虚、远、深才有意境。意境中精神体验的基本心理特征是凝神寂照,有静、幽、穆、寂才有意境。意境是构成“画中诗”的关键因素。
层层洇晕得虚,层层推递得远,在洇晕、推递的关键处稍有粗则意境全失,这里需要远而心细。因此工笔画在意境表达上丝毫不逊于写意画,甚至更优于写意画。写意画表达诗意可以辅以题诗,工笔画表达诗意直接从意境可得。《清辉》得风流处正在虚静朦胧的意境。
五、笔意
在工笔画中主要指笔韵、笔势、线意,在这方面,运笔的情意化、精神化的内在要求与写意画是一致的。如果《清辉》中花卉枝叶的勾勒僵硬呆板,意境也就没有了。
六、大意
工笔画不能像写意画那样在“逸笔草草”“意到笔不到”中写其大意,但同样需要避免面面俱到。面面俱到、琐碎杂乱、繁冗小气仍是当前工笔画创作中的突出问题。《清辉》的好处就在于立意、意象、意境、笔意诸方面均能在大舍中求其大意,在删繁就简中突出了现代的平面构成、色彩构成、空间构成。作品的宏大气象的形式基础来自它的画面构成。
古典的构成方式多为内敛式,主体让开边框而聚散于画心
附近,周围留白或较虚。突破这种古典构成是振兴工笔画的重要环节。《清辉》的构成方式为外张式,主体冲出画框(同时又意味着冲入画框),主体与画框、框内框外形成了更密切的关联,它以左右流动为主势,以下倾斜为辅势,形成江涛横流般的大开大合、大争大让的结构,它以淡蓝的月夜意味的色调构成了一种大静中的大动。一旦取景转化成结构,取景便只能取其大意了。
工笔画是手艺活儿同时又是艺术,故其用笔不可不恭而用意不可不纵也。
1998年8月17日于北京
【注释】
①作品《清辉》又名《七月盛开三棱剑花》。
②万青力·文人画与文人画传统—对20世纪中国画史研究中一个概念的界定〔J〕,文艺研究,1996(1)。
③苏百钧·试论“意”是工笔花鸟画的灵魂〔D〕,《美术》1994(8)
④见沈子丞编·代论画名著汇编〔G〕,北京:文物出版社,1982:364。
⑤陈滞冬·中国书学论著提要〔G〕,成都:成都出版社出版,1990:5
⑥郭绍虞·历代文理造2〔G〕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79:88
刘骁纯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5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