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者在其生时,对寂灭,或避惧,或猜度。中国人大抵惧谈死亡,宁愿安生,不计活法,顺意最好,苦涩也可,混沌也可。所以,庄子妻去,鼓盆而歌,才显得那么奇峭。看苏百钧《圆寂》,枯荷死水黯色,幽冥之气弥漫难挡,在平静中被逆袭。画中居然有一只鸟,黑白而立,心意有不甘,万点灭,偏掺藏一点活气。画家创作这幅作品时有什么想法呢?让我们来看看他的创作心得吧——
苏百钧 《圆寂》 绢本 150×180cm 1993年
《圆寂》这张画稿出自于学院去采风,看到没有荷花的荷塘只剩下荷杆。读研究生的时候也看见过这种情景,特别有感觉,琢磨了多年才动手画。主要是琢磨它表现的方法,因为它符号般的枯杆与搞图案设计太接近了。国画怎么画,怎么去表达画意?
中国画意境求静,气韵求动,是静中有动。意境是比形神、气韵更高的美学概念,因为形神的问题主要体现为“境”的方面,气韵是形神统一而产生的艺术效果,“意”的方面是情与理的统一,它们渗化到形神与气韵之中,与“境”的方面高度统一,构成中国画的艺术境界——“意境”。因而意境与形神、气韵相比,是更能从整体上概括中国画艺术物质的美学概念。
绘画是空间的艺术,它本身的特点是静止的,它只能在凝化了的生活某一瞬间境象中抒发感情、表达思想和概括生活之美。以静止的空间视角形象表达宇宙万物的律动,存在着根本的局限,然而以局限表现无限,化被动为主动,却正是它的魅力所在。因而“中国画意境求静”是“静有有动”的思想,是切合艺术规律的,是传统中国画的新发展。
萧条淡泊是种曾经绚烂至极后的平淡,是天长日久的自然力蚀削侵凌千万的驳落、漫颓、花落成泥的景象,使人顿感洪荒风月漫漫无边,同时体会到自身生命的渺小。
中国画一直以“天然古淡”为最高境界,所以说,画面中惯用的意象往往是苍苔点点、枯木临风等,这些意象中,空间和时间的双向跨度都达到极大值,从而创造出一种山高水远、天荒地老的境界。
比喻艺术的心灵如“空潭写春,古镜照神”;形容艺术人格为“落花无言,人淡如菊”。但达此境界谈何容易,诚如欧阳修所言:“萧条淡泊,此难画之境,画家得之,览者未必识也,故飞动迟速,意浅之物易见,而闲和严静,趣远之难形。”萧条淡泊、闲和严静,都是艺术家很难达到的境界。将感觉印记在心里,以此来培养精致的眼力和品位。“欲得妙于笔,当得妙于心。”心比什么都重要,心是感觉最微妙事物的,而最微妙的东西是只能以心体会,不能以貌相求的。
Copyright Reserved 2000-2024 雅昌艺术网 版权所有
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(粤)B2-20030053广播电视制作经营许可证(粤)字第717号企业法人营业执照
京公网安备 11011302000792号粤ICP备17056390号-4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1909402号互联网域名注册证书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
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[2018]3670-1221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(总)网出证(粤)字第021号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可信网站验证服务证书2012040503023850号